近日,小鹏P7+ 深陷“转向失灵”危机。2024年11月,小鹏P7+以18.68万元的起售价正式上市,比预售价格低了两万元,成为当时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爆款。火爆的订单量甚至一度挤崩了小鹏的服务器。上市初期,这款车凭借极具吸引力的定价、智能配置与外观设计,迅速收获了一批忠实用户。然而,上市不到一年,小鹏P7+便深陷“转向失灵”风波,首批用户集体维权,车主口碑也迅速反转。

小鹏P7+被曝 “转向失灵” 解决方式仅为“打胶”
近期,越来越多P7+车主在社交平台发声,称自己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转向系统故障,甚至有人在高速行驶中方向盘直接“锁死”,车辆险些失控。这些问题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引发大量关注。据多位车主反馈,问题的根源可能出在转向机接口的防水设计存在缺陷,导致雨水或水汽渗透,造成转向电控单元短路,从而出现转向系统异常。此类问题不仅多次被复现,而且部分用户在售后保养时发现,服务中心竟然未经告知便擅自为车辆的转向机接口“打胶”,作为防水措施。
但这种“打胶补丁”的处理方式,引发了更大争议。据悉,小鹏售后使用的这款结构胶并非专为车辆线束防水而设计,其在高温、高湿、高压环境下的耐久性和密封性都难以保证。一些车主指出,即便打过胶,车辆仍旧在短期内再次出现转向失控情况。更有甚者,有人在行驶过程中突遇警报,方向盘变得沉重,几乎无法操作,险些酿成交通事故。这种以“事后补救”代替“源头整改”的做法,显然难以赢得用户信任。
与此同时,小鹏方面的应对也显得相当被动。截至目前,小鹏汽车官方尚未就此事发布任何正式声明或公开回应。仅有个别销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了“确有类似转向问题”,并建议车主前往门店检修。部分售后人员表示,只要车辆仍处于质保期内,非人为损坏的转向故障可以免费维修或更换相关部件。
然而,这种“只修出问题的,不主动排查”的策略并不能缓解车主的不安。问题在于,目前很多车辆虽然暂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但技术缺陷本身可能已经存在,只是在等待一次“触发”。倘若不主动排查或召回,未出故障的用户仍然生活在不确定的风险中。车主群体普遍认为,小鹏此举实则是在“赌概率”,不出事就不处理,一旦出事就临时修补。
更令人担忧的是,车主维权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现象。有车主表示,自己在维修完成后,发现小鹏车控App中的维修记录居然显示“已取消”状态,相关维修历史无法查看,售后也未能给出书面报告。这种维修记录的“消失”,不仅阻碍了用户维权,也意味着官方系统中可能缺乏完整的质量数据,无法追溯缺陷责任。
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已经触碰到法律与监管的红线?根据2022年施行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汽车三包”),若车辆在60天或3000公里内出现转向系统失效,消费者有权选择退换车辆;若同一故障累计修理5次以上,或者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同样可以要求换车;若是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关键零件出现故障并更换两次仍无法排除问题,也构成退换条件。
遗憾的是,大多数首批P7+车主如今已经超出了“60天/3000公里”的最初退换期,必须通过多次维修记录或故障重现来满足更高门槛的换车条件。而这其中的关键,正是维修记录的完整性与官方承认问题的态度。如果连维修记录都被取消或修改,用户将难以拿到维权所需的证据。
至于车主提出的“召回请求”,则更加复杂。汽车召回属于强制监管范畴,通常需由企业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缺陷调查报告,经审查后才能发布召回计划。然而,召回一旦启动,不仅涉及高昂成本,更对品牌声誉构成重大打击。因此,很多企业在没有外部监管压力或事故发生前,往往倾向于“能修就修,能拖就拖”。
小鹏高速扩张的背后 遭遇信任危机
当前,小鹏汽车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一季度交付9.4万辆,同比增长330.8%,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第一。其爆款产品P7+、MONA等成为拉动销量的主力,也带动了品牌整体关注度。但此次转向风波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有可能动摇用户信心。
在造车新势力的高速扩张中,技术“爬坡期”往往伴随着质量与售后“阵痛期”。尤其是智能电动车,因系统集成度高、控制系统复杂、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暴露设计和制造层面的问题。小鹏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一个技术瑕疵,更是用户沟通、售后响应与品牌透明度上的综合短板。
从品牌角度看,技术缺陷不可怕,怕的是缺乏面对问题的诚意。特斯拉早期也曾因刹车问题、动力系统问题被用户广泛吐槽,但通过及时召回、数据透明和持续OTA升级,才逐步赢得信任。相较而言,小鹏此次在回应迟缓、维修记录缺失、售后口径混乱等方面的表现,难免令用户担忧其整体管理体系是否足够成熟。
如今,面对超过400位车主的集体维权,小鹏汽车应做的不仅是安抚个别用户、临时修补,而应系统性梳理问题根源,给出清晰且透明的技术说明和整改计划。在必要时,启动主动召回流程或技术升级行动,才是真正体现企业责任的方式。
在激烈竞争的智能汽车市场,每一次用户维权背后,都是对品牌信任的一次拷问。小鹏汽车能否经受这次转向风波的考验,不仅关系P7+的市场表现,更将决定其能否在未来真正迈入“成熟车企”的行列。
结语:
销量和热度从来不是一家车企成功的全部。真正的考验,是在面对危机时,是否能把用户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否有足够透明的态度与扎实的体系来解决问题。小鹏P7+的“打胶门”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它敲响了所有新势力车企应对“质量成熟期”管理挑战的警钟。未来的小鹏,会怎么回应这场风波?消费者仍在等待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科技探索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jixun.co/article/72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