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晚八点半,由央视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擂台正式开战。四台宇树G1人形机器人由非专业选手远程操控,在三轮十二回合的激烈对抗中,人工智能博主操控的“AI策算师”最终击败对手夺冠。这场看似娱乐的科普赛,实则成为检验机器人动态控制与抗冲击能力的“技术考场”。
尽管主持人多次强调赛事为“科普展示”,但现场碰撞的火花却映射出机器人技术的真实挑战。身高1.3米、体重35公斤的G1机器人拥有23个自由度与90N.m的膝关节扭矩,却在对抗中频频暴露短板:主动攻击时扑空倒地、退守时被围绳缠住、缠斗中关节卡死需裁判干预……科技部专家周迪指出,这些“意外”背后是动态运动控制与实时感知的不足。视觉和激光雷达的毫秒级延迟导致挥拳时机偏差,传感器在快速移动中的噪声干扰也影响定位精度。
然而,机器人在频繁失衡中展现的快速恢复能力同样令人瞩目。即便外壳布满击打划痕,多数G1仍能在5秒内重新站立。周迪分析称,这得益于电机、关节模组等硬件的稳定性,以及算法抗冲击性设计。赛事不仅测试了硬件耐受力,更验证了多模态感知协同与决策系统的实战表现。操作者发出指令后,机器人需通过感知定位对手、决策生成路径、控制执行动作,这一链条的流畅度直接决定攻防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宇树科技此次并未选用春晚亮相的H1工业机型,而是以轻量化的G1应战。算法工程师Jean解释,G1的灵活构型更适合快速迭代强化学习策略,而赛事中的动态平衡补偿算法与抗干扰方案,为其在对抗中提升容错率。尽管每回合仅两分钟,但格斗场景对实时姿态调整、意图预判的要求,恰可迁移至工业协作避障、救援突发应对等现实场景。
一场娱乐赛事,意外成为技术演进的观察窗口。投资人坦言,赛事虽为品牌引流,但更核心的目标是展示软硬件协同能力。正如专家所言,“人机共战”或将成为未来十年主流操作形态。当机器人从预设表演走向动态对抗,每一次踉跄与站起,都在为更复杂的现实应用铺路。
原创文章,作者: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jixun.co/article/72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