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据报道,菜鸟 2 月 27 日发布全员邮件:为增强菜鸟与阿里巴巴控股集团的业务协同,控股集团已全面收购菜鸟小股东的剩余持有股份,并同步对员工所持菜鸟股权激励实施全量退出计划。

根据此前的方案,此次期权回购标准为一股期权 = 0.62 美元(备注:当前约 4.5 元人民币)。不过,菜鸟此次并未采用一次性回购的方案,而是把员工手中的期权更换为长期现金激励。这一举措看似为员工提供了“落袋为安”的机会,但背后潜藏的长期隐患和问题却不容忽视。
打个比方:如果一名员工 2024 年 1 月入职菜鸟,入职时 offer 约定授予 1 万股期权,前 2 年归属 50%,后 2 年每年归属 25%。根据此次的期权退出计划,该员工将在 2026 年 1 月份拿到 5000 股期权对应的长期现金激励,也就是 5000 股 * 0.62 美元 = 3100 美元(当前约 2.25 万元人民币),2027 年 1 月和 2028 年 1 月,每年能得到 1.125 万元。
2024 年 3 月 26 日,阿里集团发布公告称,其物流子公司菜鸟智慧物流网络有限公司已撤回其在香港联交所的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申请。同时,阿里集团计划向菜鸟的少数股东(包括员工)发出要约,以每股 0.62 美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所有菜鸟已发行股份向阿里巴巴集团出售,总对价最高可达 37.5 亿美元(当前约 273.21 亿元人民币)。4 月 24 日,申通快递公告披露菜鸟出售股权计划,涉资 7073.8 万美元(当前约 5.15 亿元人民币)。
从表面看,菜鸟的股权回购计划为员工提供了一条“变现”路径。对于部分员工而言,这种“确定性”的现金激励或许能够缓解因菜鸟IPO撤回带来的不确定性焦虑。然而,菜鸟的股权回购计划背后,隐藏着诸多长期隐患。首先,将股权激励置换为现金激励,虽然短期内能够安抚员工情绪,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去股权化”的做法可能削弱员工的归属感和积极性。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享收益,而现金激励则更像是一种“固定工资”,难以激发员工的长期奋斗精神。
其次,菜鸟此次回购计划的定价(每股0.62美元)可能引发争议。尽管这一价格与阿里集团此前公告一致,但对于部分早期加入菜鸟的员工而言,这一价格可能远低于其心理预期。尤其是在菜鸟曾计划IPO的背景下,员工原本期待通过上市实现股权增值,而如今却只能以“地板价”退出,这种落差可能导致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菜鸟的股权回购计划可能加剧人才流失风险。在互联网行业,股权激励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重要手段。而菜鸟此次“一刀切”的股权退出计划,可能让部分核心员工感到失望,进而选择离开。尤其是在物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菜鸟若无法留住关键人才,其市场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从阿里巴巴集团的角度来看,全面收购菜鸟股份并撤回IPO申请,无疑是其加强业务协同、整合物流资源的重要一步。然而,这种“强整合”模式也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菜鸟作为阿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可能因此受限。在阿里全面控股后,菜鸟的战略决策将更加依赖于集团的整体布局,这可能导致其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失去灵活性和创新力。
其次,菜鸟的股权回购计划可能对阿里集团的财务状况造成压力。尽管阿里财大气粗,但37.5亿美元的收购对价并非小数目,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种大规模的资金支出可能影响阿里的现金流和投资能力。
菜鸟的股权回购计划看似为员工提供了“确定性”的现金激励,但其背后潜藏的长期隐患和问题却不容忽视。从激励失效到人才流失,从战略僵化到财务压力,这一系列问题可能对菜鸟的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对于菜鸟而言,如何在阿里集团的整合中找到平衡点,如何在现金激励与股权激励之间找到最优解,将是其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对于阿里巴巴集团而言,如何在加强业务协同的同时,保持菜鸟的独立性和市场竞争力,也将考验其战略智慧。
短期来看,菜鸟的股权回购计划或许能够安抚人心,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可能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定时炸弹”。若不及时调整策略,菜鸟的未来或将充满变数。
原创文章,作者:聆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jixun.co/article/70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