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上旬,北京多所高校接连发布预警,指出某品牌20000毫安充电宝存在安全风险,呼吁师生立即停用。这一消息迅速在学生群体及社交媒体间扩散,迫使涉事品牌A于6月14日公开致歉,承诺承担全部责任。
然而,召回之路布满荆棘。因安全风险,多家快递公司拒绝承运这些待召回的充电宝。面对堆积如山的售后压力,品牌方无奈于6月22日推出自行处理方案:用户需耗尽电量并盐水浸泡报废,上传视频作为凭证。此方案步骤繁琐且存安全风险,引发公众新一轮疑虑与热议。
追溯问题根源,矛头直指充电宝的核心元件——电芯。行业专家直指部分厂商为压缩成本,竟采用存在严重隐患的“C品电芯”,其品质近乎拆机淘汰零部件。这与品牌召回公告中含糊提及的“电芯原材料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风险”形成微妙呼应。
其背后,是市场规模超千亿的中国移动电源行业恶性循环。厂商深陷“无底线价格战”,为抢占市场不断压低售价,转而向电芯供应商极限压价。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坦言:“售价越低,品质保障就越难。”上游电芯厂被迫使用劣质原料维持利润,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当数百万台充电宝因一颗廉价电芯被迫召回,这场风暴已不仅是产品缺陷的警示,更是行业价格战反噬安全底线的沉重教训。
原创文章,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jixun.co/article/72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