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汽车再陷裁员风波 销量低迷、本土化战略疑失败

2月28日,据报道,极星科技在春节后启动了新一轮裁员,规模约50人,涉及销售、运营等多个部门。被裁员工虽可获得N+1赔偿,但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更令人震惊的是,有接近极星科技的人士透露,“这是最后一波裁员,全员撤退,还剩一些售后人员扫尾。”这一消息不仅揭示了极星科技的本土化战略失败,更让人对其未来充满疑虑。

极星汽车再陷裁员风波   销量低迷、本土化战略疑失败

本土化战略折戟,极星科技名存实亡

极星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由极星汽车与吉利旗下的星纪魅族联合成立,旨在强化极星在中国的本土化运营能力。然而,不到一年时间,极星科技便陷入大规模裁员,甚至面临“全员撤退”的窘境。这一结果无疑宣告了极星科技本土化战略的彻底失败。

极星科技成立之初,曾从极星中国转入200余名员工,涵盖销售、营销、售后等核心业务部门。然而,随着裁员的推进,极星科技的职能被大幅收缩,现有门店经营权暂时重回极星中国。尽管有消息称未来可能重建销售职能,但规模收缩已成定局。极星科技的本土化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极星汽车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未能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尽管背靠沃尔沃和吉利两大巨头,极星汽车的销量却一直不尽如人意。2023年,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数千台,与竞争对手相比差距悬殊。

今年1月,极星汽车公布了其最新战略,目标在2025-2027年间实现年均零售销量增长30%-35%,并在2024年实现盈利。然而,在裁员潮和本土化战略失败的背景下,这一目标显得愈发遥不可及。极星首席执行官Michael Lohscheller所期待的“2025年成为极星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协同效应有限,吉利系内部竞争加剧

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品牌,极星汽车曾被视为吉利高端电动化战略的重要一环。然而,吉利系内部的协同效应并未能挽救极星的颓势。尽管极星采用了极氪的浩瀚架构,但两者在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上的差异,使得协同效应大打折扣。

更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明确表示,极氪不会合并极星。这一表态无疑为极星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吉利系内部,极氪、几何等品牌的崛起,使得极星的地位愈发尴尬。极星不仅未能借助吉利系的资源实现突破,反而在内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面对销量低迷、裁员潮和本土化战略失败的多重打击,极星汽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尽管极星中国仍保留了全球采购、研发等基本职能,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已大幅削弱。未来,极星汽车可能面临两种结局:一是进一步收缩业务,专注于欧洲等核心市场;二是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成为吉利系内部的“弃子”。

无论哪种结局,极星汽车的现状都令人唏嘘。作为一家曾被视为“沃尔沃与吉利结晶”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星未能抓住中国市场的机遇,反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掉队。对于极星而言,如何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已成为其生存的关键。

极星汽车的裁员潮和本土化战略失败,不仅暴露了其在产品、营销和运营上的短板,更折射出其在吉利系内部的尴尬地位。在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极星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重拾信心,等待它的,或许只有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极星的未来,究竟是一蹶不振,还是绝地反击?时间将给出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小丸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jixun.co/article/708357.html

小丸子的头像小丸子认证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