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数字盗版的财务风险一直是中国科技巨头经营业务的可控成本。如今,这种算计已经过时了。在一项针对短视频巨头快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中,中国法院判处其赔偿总额近9000万元人民币(约合980万英镑)——这一历史性数字创下了平台版权侵权的新纪录。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路线调整,更是中国科技行业金融版图的重绘。就在西方监管机构就数十年前互联网法律的细节争论不休之际,中国正积极介入,将权力从平台转移到内容创作者手中。对投资者和竞争对手而言,这意味着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的风险与回报计算方式正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
数字黑市的剖析
要全面了解这些裁决的影响,就必须深入了解推动这些平台用户增长的复杂数字黑市。它已成为一个高效的系统,旨在利用版权内容获取商业利益。
这一行动始于百度盘和阿里巴巴夸克等云服务,它们充当着盗版媒体的枢纽。从这些枢纽出发,一个由所谓的“内容搬运工”组成的网络将盗版媒体重新打包,进行病毒式传播。这一过程类似于数字流水线,搬运工会将整部剧切割成小片段。然后,他们会去除水印,添加原始字幕,对内容进行净化,帮助其规避算法检测。
这些短视频的最终归宿是短视频应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为侵权内容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们强大的推荐算法成为内容分发引擎,推送任何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内容。多年来,这种模式凭借高额流量和广告收入带来了惊人的利润。随着这些创纪录的罚款,这种商业模式终于开出了罚单。
两个互联网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中国法律的翻篇,更是对数十年来塑造全球互联网格局的美国主导理念的根本性突破。美国的“安全港”原则诞生于拨号上网时代,并在维亚康姆诉YouTube案中得到巩固,本质上是一项重大妥协。协议很简单:科技平台只有在“明确知晓”侵权行为的情况下才需承担责任。作为回报,它们只需对删除通知做出反应。对投资者而言,这创造了监管确定性。但对版权持有者而言,这意味着一场代价高昂、永无休止的打地鼠游戏。
中国曾是这种模式的追随者,如今正积极改写剧本。近十年来,北京对数字版权的态度已是公开的秘密:不惜一切代价扩张。尽管存在版权法,但监管机构往往故意视而不见,实际上为国内领军企业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沙盒,使其能够在没有合规负担的情况下扩张。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交易: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产业,普遍的侵权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那个纵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对快手破纪录的赔偿,是多年来政府为惩戒这些曾经被政府扶植的巨头而展开的行动的高潮。
此次法律攻势直指“避风港”原则,从根本上改写了整个行业的风险评估。中国法院现在认为,拥有强大推荐算法的平台缺乏中立性,反而更倾向于充当活跃内容发布者。当一家公司的代码推广侵权内容并将其货币化时,它就丧失了中立的盾牌。虽然侵权的潜在策略普遍存在,西方常见的“污泥内容”就是典型例子,但如今的后果却截然不同。美国平台自愿使用YouTube的Content ID等工具作为主动的商业解决方案,而中国平台现在却面临法院下达的最后通牒,并可能面临可能危及自身利润的处罚。
结论:中国的新版权策略
中美之间的分歧已不再是政策差异的问题,而是通往数字经济两条不同未来之路的路径。尽管美国的法律框架提供了可预见性,但它仍然是过去时代的产物。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国家主导下迅速推进平台责任改革。这并非一场针对盗版的道德运动,而是一项基于自身利益考量、清晰的经济战略举措。
随着中国企业投入数十亿美元打造自己的全球知识产权,效仿迪士尼和Netflix的知识产权帝国,国家再也无法承受让本国科技巨头贬低这些资产的后果。“版权长城”终于要建起来了,其目的并非将外国内容拒之门外,而是为了培育和保护国内正在创造的价值。
对于伦敦和纽约的高管和投资者来说,其影响深远。中国强硬的新立场为如何监管现代算法驱动的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案例,展现了一套清晰的策略,让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财务上难以为继。随着西方各国政府自身对其传统法律的局限性日益感到沮丧,他们无疑将密切关注。将平台中立视为理所当然的时代即将终结,而中国,无论好坏,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先例。
福布斯(Forbes)杂志的官方网站,是全球知名的商业新闻与资讯平台。
本文转载自:,不代表科技讯之立场。原文链接:http://news.cnmtpt.com/?Sid=0_192W835798173&date=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