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报道,云从科技曾与商汤、旷视、依图并称”AI四小龙”的明星企业,却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唏嘘的成绩单:营收跌至七年最低点,亏损持续扩大,研发团队遭腰斩,资本纷纷撤离。

云从科技的财务表现堪称”全面溃败”。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36.7%,仅为2018年水平的60%,与上市时预测的2024年32.27亿元营收目标相比,完成度不足13%。更严峻的是,亏损持续扩大,8年累计亏损超45亿元,距离其承诺的”2025年扭亏”目标越来越远。
细看业务结构,所有产品线毛利率几乎全线下滑。曾被寄予厚望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营收暴跌42.5%,毛利率减少5.5个百分点。技术开发服务收入更是骤降62%,反映出客户需求急剧萎缩。公司解释为”主动战略调整”,但市场更愿意相信这是被迫收缩——年报显示,其合同负债(预收款项)同比下降34%,预示未来收入可能继续下滑。
现金流状况同样堪忧。尽管通过裁员节省了部分成本,但经营活动现金流仍为-3.2亿元。截至2024年底,账面货币资金仅剩4.8亿元,按当前亏损速度,若无新融资,资金链压力将在两年内显现。
最触目惊心的是研发体系的崩塌。一年内研发人员减少51%,三位核心技术人员出走一位,研发投入同比下降18%。公司辩称是因”技术平台已完成升级”,但事实可能更为残酷,其人才流失恶性循环:AI领域顶尖人才年薪普遍超百万,裁员首选高薪研发人员实为无奈之举。但失去张岭等核心技术骨干,直接导致2024年新增专利数同比下降40%。
对比同行,商汤科技2024年推出”日日新5.0″大模型,而云从最后一次重大技术发布停留在2023年的”从容大模型”。在AI日新月异的赛道,半年空白就可能导致技术代差。某金融科技公司CTO透露:”我们原计划采购云从的智能风控系统,但发现其演示版本与两年前几乎无改进,最终转向百度智能云。”这种案例正在行业内扩散。
值得玩味的是,董事长周曦年薪仅微降3.75%,仍高达191万元,与公司业绩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高管降薪作秀式裁员”,进一步打击了团队士气。
有业内人士分析,云从科技的发展轨迹,会发现其困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人工智能行业高歌猛进的年代,资本追捧、政策扶持、人才涌入共同造就了一批估值虚高的明星企业。云从科技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佼佼者,曾一度被视为中国AI产业的标杆。然而,当行业泡沫逐渐消退,这些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炫酷的技术演示无法等同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云从科技试图通过战略调整扭转局面,收缩低附加值业务、聚焦优质客户,却意外发现市场空间正在被更灵活的创业公司和资源雄厚的科技巨头双向挤压。
研发团队的大规模裁撤尤其令人忧心。在人工智能这个技术迭代极快的领域,人才储备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云从科技在一年内失去半数研发人员,不仅意味着现有项目的停滞,更预示着未来创新能力的衰竭。更值得玩味的是管理层的选择:在技术骨干流失的同时,高管薪酬却未见相应调整。这种失衡的资源配置反映出某些AI企业仍未摆脱”重营销轻产品”的思维定式,也暴露出行业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问题。
资本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且无情。主要股东的持续减持不仅是对企业现状的否定,更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彻底抛弃。曾经,投资者愿意为AI概念支付高额溢价,期待技术突破带来的爆发式增长。如今,他们更关注实实在在的营收数据和现金流状况。这种估值逻辑的根本转变,标志着AI行业正在经历从”讲故事”到”看业绩”的深刻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从技术探索阶段进入产业深耕阶段,那些能够扎根特定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有业内人士对科技讯表示,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健康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对云从科技而言,现在需要的不是悲情叙事,而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伤的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A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ejixun.co/article/717809.html